圆锥角膜的诊断需要分析断层地形图和/或角膜生物力学,还要结合患者年龄、眼睑情况、接触镜配戴、近视发展史等信息做出综合判断。环境不同,病有差异,专家观点仅供参考,他用无效。
本病例由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梁刚主任分享
患者资料
患者女,24岁
近视史:自诉近视10年,戴镜5年。近两年内近视度数增加-0.25D
接触镜配戴史:首诊时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6年,且每日配戴时间较长
主觉验光
OD:-6.00DS / -1.00DC x 15° → 1.0-
OS:-6.00DS / -0.50DC x 170° → 1.0-
NCT眼压:OD 16mmHg / OS 15.5mmHg
角膜直径:OD 11.1mm / OS 11.2mm
既往史及家族史:无异常
患者需求:摘镜
检查结果
第一次检查(2020.7.6)
Pentacam® & Corvis® ST 检查
OD
OS
第一次检查分析(2020.7.6)
右眼:
BAD-D报黄,Df报红,Db报黄;屈光四图中后表面高度图呈“舌”形,最薄点与最高点不重合,但局部形态有“低高低”表现。CBI 0.6,TBI 0.36。
左眼:
BAD-D报黄,Df、Db和Dp报黄;屈光四图中后表面最薄点与最高点不重合,但局部形态有“低高低”表现。CBI 0.61,TBI 0.41。
思考:双眼后表面都有“低高低”形态,对称性上稍有差异;且生物力学稍差。患者角膜直径11.1mm偏小,形态表现可能与直径有关,但目前数据不能完全排除圆锥风险。另患者长期配戴接触镜,建议停戴数月后复查。
第二次检查(2021.4.19)
Pentacam® & Corvis® ST 检查
OD
OS
第二次检查分析(2021.4.19)
患者减少了接触镜配戴时间,于初次检查9个月后来院复诊。第二次检查数据较第一次改善,生物力学与第一次差异较大,考虑患者年龄较小,且接触镜未完全停戴,影响因素未完全排除,需要更长时间进一步观察其变化。
第三次检查(2021.11.3)
Pentacam® & Corvis® ST 检查
OD
OS
第三次检查分析(2021.11.3)
第二次检查7个月后患者来院第三次复查,接触镜已完全停戴2月。
右眼:
BAD-D报黄,Df和Db报黄;屈光四图中后表面高度图呈“舌”形,最薄点与最高点不重合,局部形态有“低高低”表现。角膜厚度555μm(比第一次检查增加10μm),排除测量时眼位变化影响,考虑其厚度变化与接触镜配戴有关;前表面平均曲率稍有降低,其余形态学参数无明显变化。CBI 0.64,TBI 0.35,力学参数与第一次检查基本一致。
左眼:
BAD-D报黄,Df、Db和Dp报黄;屈光四图中后表面最薄点与最高点不重合,局部形态有“低高低”表现。角膜厚度550μm(比第一次检查增加20μm),排除测量时眼位变化影响,考虑其厚度变化与接触镜配戴有关;前表面平均曲率稍有降低,其余形态学参数无明显变化。CBI 0.58,TBI 0.43,力学参数与第一次检查基本一致。
专家观点
患者随访一年半,形态学参数及力学参数无明显变化。第二次检查时CBI有所降低,考虑可能与接触镜影响未完全排除等因素有关。
此病例的疑虑在于患者后表面形态欠佳、力学参数CBI稍差,年龄25偏小;但患者双眼对称性较好,TBI联合分析数值尚可,同时经过一年半的随访,排除接触镜等影响因素后,患者形态学及力学数据都比较稳定。另结合患者强烈的摘镜意愿及良好的依从性,充分沟通后我们给患者双眼行全飞秒手术,术后也会继续随访。
圆锥筛排如同探案,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。形态学和力学的联合分析必不可少,同时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检查结果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,同时用时间去验证我们的判断。
病历整理:李跃祖,郑亚捷
长按查看病例,分享您的观点
梁刚 主任
云南大学附属医院
眼科博士,主任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负责人。全国全飞秒技术协作组秘书、中国医师协会屈光专业委员会委员,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屈光学组委员、中国女医师角膜屈光学组秘书、国际白内障和屈光手术医学会(ISRS)成员,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、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,云南省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副主委、云南省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常务委员,云南省药学会眼科药学专委会常务委员,云南女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分会常务委员、云南省科技人才专家库成员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达美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