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近视形成的原因
(一)近视的原理
近视是指(睫状肌)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,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,在视网膜上则结成不清楚的像,远视力明显降低,但近视力尚正常。
如下图所示:
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,人的眼球主要有两大系统:屈光系统和感光系统。屈光系统包括角膜、晶状体、玻璃体。感光系统是视网膜,视网膜是眼球最重要的组织。如果把眼睛比作相机,那么角膜、晶状体就是镜头,视网膜就是底片。
如下图所示:
面对不同距离的画面,人眼能够通过睫状肌的调节(如下图),改变屈光率,从而让视网膜的成像始终保持清晰。不过,这一调整并非永远准确,对于一些人,眼球的屈光率变大或者前后轴变长,外界画面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,这时,他们只能看到近处的景象,对于远处的风景,则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画面。
因此,引起近视的直接原因有两种情况:
1. 眼球的前后轴变长,不能使成像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(视网膜黄斑处);
2. 晶状体前后径变长,不能使成像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(视网膜黄斑处)。
根据近视度数可分为:轻度近视(<300度),中度近视(300度到600度),高度近视(>600度),超高度近视(>900度)。
(二)近视眼形成的原因
为什么会形成近视?导致近视的原因,医学界目前尚无统一定论,不过现在普遍认为有以下原因:
1、外因:环境因素
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。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,调节能力很强,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,阅读、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,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,双眼球还要内聚,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。
久而久之,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。眼轴每增长1毫米就是增加-3屈光度(近视增加300度),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,一般度数都比较低,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,进展也比较缓慢,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。那说到底哪些环境因素可引起近视眼呢?
①用眼距离过近、②用眼时间过长、③照明光线过强或过弱、④在行车上或走路时看书、⑤躺着看书、⑥睡眠不足、⑦课桌不符合要求,写字姿势不正确、⑧目前空间的射线的影响
2、内因:遗传因素、发育因素
①遗传因素:近视眼已被公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。但对一般近视,这一倾向就不很明显。有遗传因素者,近视出现的年龄较早,度数多在600度以上。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,无家族史。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。
②发育因素:婴儿因眼球较小,开始都是远视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轴也逐渐加长,至6岁后方发育正常。如发育过度,则形成近视,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,多在学龄期开始,一般都低于600度。如果小孩时进展很快,至15~20岁时进展更迅速,以后会减慢,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,可到2000~2500或3000度。这种近视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。
(三)近视眼为什么不能自愈?
如果把眼睛当成一台照相机,我们的角膜(黑眼珠)以及眼睛里的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,眼底的视网膜就相当于相机底片。而眼轴就是从角膜顶点到视网膜中轴线的距离长度,相当于镜头的最前面到底片的距离。
当各个“部件”一切配合到位,眼轴长度适中的时候,物体就会完美地落在视网膜上,这时候成像最清晰。
当眼轴太长的时候,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面,在视网膜上就是模糊的像,导致我们看远的东西不清楚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视(轴性近视)。
而当眼轴太短的时候,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,我们也是看不清的,这是我们常说的远视。
上面提到的眼轴,它是有一个发育过程的,通常,随着人类身体的发育,眼轴也会一点点地增长。
新生儿时期,眼轴比较短,只有17mm左右,这时候生理性远视大概是+3.0D;这个时期的婴儿视力并不好,发展历程大概是这样子的(所以小孩子为什么总是哭,我倒觉得和看不到有一定的关系):
3岁时,眼轴长到约22mm,大概有+2D的生理性远视;
6岁时,眼轴约22.5mm,大概有+1.5D的生理性远视;
到七、八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全。
近视人群的眼轴长度通常大于23.5~24mm。
----------
(1)这里为什么要说眼轴的发展、发育呢?
因为随着眼球发育,眼轴变长,导致视物的焦点不能落在视网膜上,近视就产生了。
(2)那为什么眼轴不能由长变短,恢复原样呢?
眼轴就如同孩子个子长高了就不会变矮一样,眼轴变长了之后也没办法变短,所以近视是不能自愈的。
(3)街边很多店都在宣传可以治愈近视,这是真的吗?
以目前的技术,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被证实能治愈真性近视,所以街边上很多店打包票说能治好近视的,其实治的并不是真性近视,而是假性近视。假性近视只要休息好就能恢复正常视力的,真性近视就不行了。
真性近视大部分属于轴性近视,因为先天或后天因素(如不良用眼习惯),使眼球前后径(即眼轴)变长,眼轴越长度数越高,而眼轴变长就像个子长高无法变矮一样,是无法恢复的。所以,不要被骗了。